秋分物候 铜壶半分 桂月满楼
在“暑退秋澄气转凉,日光夜色两均长”的时节,人们真正步入了秋天的怀抱。这个季节的日常养生原则为“阴平阳秘、收敛闭藏”。随着秋分的到来,我国古代将其细分为三个时期,即一候雷始收声,二候蛰虫坯户,三候水始涸。
在这个充满诗意的秋分时节,无论是北方的辽阔大地还是南方的水乡泽国,暑热都已消退,真正的秋天已经来临。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小令《仙吕·八月》描绘了这个时刻的秋意:“铜壶半分更漏,飘散着秋香的桂花。天空遥远,云归月满楼,这份清兴,谁能体会?”
说到秋分,不得不提八月的中秋佳节。农历八月十五,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七、八、九三个月为秋季,八月十五正逢其中点,故名“中秋节”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,我国北方地区晴朗少云,月亮显得格外明亮,因此中秋节是以赏月为中心的节日。
中秋节的特色食品当然是月饼。月饼一般呈圆饼状,象征月轮。其表面可以做出复杂的图案,馅料也多种多样。由于中秋是个大节日,月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节日食品和礼品。
古代诗词中关于秋天的意象有着两大主题:一是“悲哉秋之为气”,一是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。秋天,花木凋零、草枯叶落,四野一片肃杀的气氛。这种自然现象会影响到人的情绪,让人产生凄凉、抑郁之感。但秋天也有其积极的一面:暑热消退,天高云淡,景物鲜明。如唐代诗人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所描绘的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名句,展现了金秋季节的明丽景色。
秋天还是田野金黄、满山红叶的季节。唐代诗人杜牧的《山行》一诗中,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。”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山景,仿佛一幅鲜明的山水画。在这个丰富的秋季,人们可以在诗词、景色和习俗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。